Sunday, November 13, 2011

让你提升命令行效率的 Bash 快捷键 [完整版]

让你提升命令行效率的 Bash 快捷键 [完整版]:



生活在 Bash shell
中,熟记以下快捷键,将极大的提高你的命令行操作效率。



编辑命令




  • Ctrl + a :移到命令行首

  • Ctrl + e :移到命令行尾

  • Ctrl + f :按字符前移(右向)

  • Ctrl + b :按字符后移(左向)

  • Alt + f :按单词前移(右向)

  • Alt + b :按单词后移(左向)

  • Ctrl + xx:在命令行首和光标之间移动

  • Ctrl + u :从光标处删除至命令行首

  • Ctrl + k :从光标处删除至命令行尾

  • Ctrl + w :从光标处删除至字首

  • Alt + d :从光标处删除至字尾

  • Ctrl + d :删除光标处的字符

  • Ctrl + h :删除光标前的字符

  • Ctrl + y :粘贴至光标后

  • Alt + c :从光标处更改为首字母大写的单词

  • Alt + u :从光标处更改为全部大写的单词

  • Alt + l :从光标处更改为全部小写的单词

  • Ctrl + t :交换光标处和之前的字符

  • Alt + t :交换光标处和之前的单词

  • Alt + Backspace:与 Ctrl + w 相同



重新执行命令




  • Ctrl + r:逆向搜索命令历史

  • Ctrl + g:从历史搜索模式退出

  • Ctrl + p:历史中的上一条命令

  • Ctrl + n:历史中的下一条命令

  • Alt + .:使用上一条命令的最后一个参数



控制命令




  • Ctrl + l:清屏

  • Ctrl + o:执行当前命令,并选择上一条命令

  • Ctrl + s:阻止屏幕输出

  • Ctrl + q:允许屏幕输出

  • Ctrl + c:终止命令

  • Ctrl + z:挂起命令



Bang (!) 命令




  • !!:执行上一条命令

  • !blah:执行最近的以 blah 开头的命令,如 !ls

  • !blah:p:仅打印输出,而不执行

  • !$:上一条命令的最后一个参数,与 Alt + . 相同

  • !$:p:打印输出 !$ 的内容

  • !*:上一条命令的所有参数

  • !*:p:打印输出 !* 的内容

  • ^blah:删除上一条命令中的 blah

  • ^blah^foo:将上一条命令中的 blah 替换为 foo

  • ^blah^foo^:将上一条命令中所有的 blah 都替换为 foo



友情提示




  1. 以上介绍的大多数 Bash 快捷键仅当在 emacs 编辑模式时有效,若你将 Bash
    配置为 vi 编辑模式,那将遵循 vi 的按键绑定。Bash 默认为 emacs
    编辑模式。如果你的 Bash 不在 emacs 编辑模式,可通过 set -o emacs 设置。

  2. ^S、^Q、^C、^Z 是由终端设备处理的,可用 stty 命令设置。

Monday, November 7, 2011

linux中查看系统资源占用情况的命令

top:
主要参数
d:指定更新的间隔,以秒计算。
q:没有任何延迟的更新。如果使用者有超级用户,则top命令将会以最高的优先序执行。
c:显示进程完整的路径与名称。
S:累积模式,会将己完成或消失的子行程的CPU时间累积起来。
s:安全模式。
i:不显示任何闲置(Idle)或无用(Zombie)的行程。
n:显示更新的次数,完成后将会退出to
显示参数:
PID(Process ID):进程标示号。
USER:进程所有者的用户名。
PR:进程的优先级别。
NI:进程的优先级别数值。
VIRT:进程占用的虚拟内存值。
RES:进程占用的物理内存值。
SHR:进程使用的共享内存值。
S:进程的状态,其中S表示休眠,R表示正在运行,Z表示僵死状态,N表示该进程优先值是负数。
%CPU:该进程占用的CPU使用率。
%MEM:该进程占用的物理内存和总内存的百分比。
TIME+:该进程启动后占用的总的CPU时间。
Command:进程启动的启动命令名称,如果这一行显示不下,进程会有一个完整的命令行。
top命令使用过程中,还可以使用一些交互的命令来完成其它参数的功能。这些命令是通过快捷键启动的。
<空格>:立刻刷新。
P:根据CPU使用大小进行排序。
T:根据时间、累计时间排序。
q:退出top命令。
m:切换显示内存信息。
t:切换显示进程和CPU状态信息。
c:切换显示命令名称和完整命令行。
M:根据使用内存大小进行排序。
W:将当前设置写入~/.toprc文件中。这是写top配置文件的推荐方法。

free
1.作用
free命令用来显示内存的使用情况,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2.格式
free [-b-k-m] [-o] [-s delay] [-t] [-V]

3.主要参数
-b -k -m:分别以字节(KB、MB)为单位显示内存使用情况。
-s delay:显示每隔多少秒数来显示一次内存使用情况。
-t:显示内存总和列。
-o:不显示缓冲区调节列。

uptime
18:59:15 up 25 min,  2 users,  load average: 1.23, 1.32, 1.21
现在的时间
系统开机运转到现在经过的时间
连线的使用者数量
最近一分钟,五分钟和十五分钟的系统负载
参数: -V 显示版本资讯。

vmstat
procs -----------memory---------- ---swap-- -----io---- --system-- ----cpu----
r  b   swpd free   buff   cache    si   so    bi     bo    in    cs   us  sy  id wa
0  1  24980 10792 8296  47316    5   19   205    52  1161   698  26  3  1  70
1 观察磁盘活动情况
磁盘活动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指标了解:
bi:表示从磁盘每秒读取的块数(blocks/s)。数字越大,表示读磁盘的活动越多。
bo:表示每秒写到磁盘的块数(blocks/s)。数字越大,表示写磁盘的活动越多。
wa:cpu等待磁盘I/O(未决的磁盘IO)的时间比例。数字越大,表示文件系统活动阻碍cpu的情况越严重,因为cpu在等待慢速的磁盘系统提供数据。wa为0是最理想的。如果wa经常大于10,可能文件系统就需要进行性能调整了。
2 观察cpu活动情况
vmstat比top更能反映出cpu的使用情况:
us:用户程序使用cpu的时间比例。这个数字越大,表示用户进程越繁忙。
sy: 系统调用使用cpu的时间比例。注意,NFS由于是在内核里面运行的,所以NFS活动所占用的cpu时间反映在sy里面。这个数字经常很大的话,就需要注 意是否某个内核进程,比如NFS任务比较繁重。如果us和sy同时都比较大的话,就需要考虑将某些用户程序分离到另外的服务器上面,以免互相影响。
id:cpu空闲的时间比例。
wa:cpu等待未决的磁盘IO的时间比例。

iostat
用于统计CPU的使用情况及tty设备、硬盘和CD-ROM的I/0量
参数:
    -c      只显示CPU行
    -d      显示磁盘行
    -k      以千字节为单位显示磁盘输出
    -t       在输出中包括时间戳
    -x      在输出中包括扩展的磁盘指标

avg-cpu:  %user   %nice    %sys %iowait   %idle
          20.25    0.18    2.61   76.39    0.57
%iowait 等待本地I/O时CPU空闲时间的百分比
%idle 未等待本地I/O时CPU空闲时间的百分比

Device:            tps   Blk_read/s   Blk_wrtn/s   Blk_read   Blk_wrtn
hda               9.86       284.34        84.48     685407     2036
每秒传输数(tps)、每秒512字节块读取数(Blk_read/s)、每秒512字节块写入数(Blk_wrtn/s)和512字节块读取(Blk_read)和写入(Blk_wrtn)的总数量。

一、如何查看服务器的CPU
今天安装了9台Linux服务器,型号完全不一样(有DELL、HP和IBM服务器),又懒得去对清单,如何在Linux下cpu的个数和核数呢? 另外,nginx的cpu工作模式也需要确切的知道linux服务器到底有多少个逻辑cpu,不过现在服务器那是相当的彪悍,直接上 worker_processes 8吧。
判断依据:
1.具有相同core id的cpu是同一个core的超线程。(Physical id and core id are not necessarily consecutive but they are unique. Any cpu with the same core id are hyperthreads in the same core.)
2.具有相同physical id的cpu是同一颗cpu封装的线程或者cores。(Any cpu with the same physical id are threads or cores in the same physical socket.)
以自己的惠普DL380G6为例说明:
①物理cpu个数:
[root@localhost ~]# cat /proc/cpuinfo | grep "physical id" | sort | uniq | wc -l
②每个物理cpu中core的个数(即核数)
[root@localhost ~]# cat /proc/cpuinfo | grep "cpu cores" | uniq
cpu cores : 4
这样可以推算出自己服务器的逻辑CPU为物理个数*核数,如果你的服务器是server2003,你可以在你的资源管理器里以图形化方式看到你的逻辑CPU个数。

二、查看服务器的内存情况
有时候,你运行了许多大的进程,比如你开启了300个fast-cgi。这时候你感觉系统很慢,便需要查看服务器的内存情况:
[root@server ~]#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249   163    86            0        10         94
-/+ buffers/cache:   58  191
Swap:            511       0  511
参数解释:
total 内存总数
used 已经使用的内存数
free 空闲的内存数
shared 多个进程共享的内存总额
buffers Buffer Cache和cached Page Cache 磁盘缓存的大小
-buffers/cache (已用)的内存数:used - buffers - cached
+buffers/cache(可用)的内存数:free + buffers + cached
可用的memory=free memory+buffers+cached
上面的数值是一台我公司内网供PHP开发人员使用的DELL PE2850,内存为2G的服务器,其可使用内存为=217+515+826。记住,Linux的内存使用管理机制是有多少就用多少(特别是在频繁存取文件后),即Linux内存不是拿来看的,是拿来用的。


编辑推荐:Linux系统内存监控全面讲解:free命令

三、服务器磁盘使用情况
有时感觉硬盘反映很慢,或需要查看日志所在分区时,下列命令可以查看磁盘的使用情况,很有用:
①查看硬盘分区情况
fdisk -l
②查看当前硬盘使用情况
df -h
③查看硬盘性能
# iostat -x 1 10
Linux 2.6.18-92.el5xen                          03/01/2010

avg-cpu: %user %nice %system %iowait %steal %idle
                     1.10 0.00 4.82 39.54 0.07 54.46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a              0.00       3.50    0.40      2.50       5.60   48.00      18.48         0.00   0.97   0.97   0.28
sdb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sdc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sdd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sde              0.00       0.10    0.30      0.20       2.40      2.40       9.60          0.00    1.60   1.60  0.08
sdf             17.40       0.50 102.00    0.20 12095.20   5.60   118.40          0.70    6.81  2.09 21.36
sdg          232.40       1.90 379.70    0.50 76451.20 19.20   201.13          4.94 13.78   2.45 93.16
像我们公司,开发人员占多数。有时为了节约成本,会同时采购一些性价比比较高的二手服务器;这时一般将服务器的硬件的工作模式设置为RAID1,同 时对几种型号的服务器作相同文件的写操作,然后各自执行iostat –d,作对比性测试。这样服务器的硬盘性能孰优孰劣,一下子就能对比出来。


图解:
Tps 该设备每秒I/O传输的次数(每秒的I/O请求)
Blk_read/s 表求从该设备每秒读的数据块数量
Blk_wrth/s 表示从该设备每秒写的数据块数量
编辑推荐:Linux系统监控之磁盘I/O篇


四、查看系统内核
查看系统内核主要为了掌握其版本号,为安装LVS等软件做准备。
uname –a
有关查看内核信息的更多指令,可参考Linux查看版本信息及CPU内核、型号等一文。有关Linux的内核优化,则可参考Linux 2.6.31内核优化指南一文。

五、查看服务器使用的Linux发行版的名称、版本号及描述信息等
lsb_release -a
这是我的某台用于SVN实验的vmware机器情况:







六、查看服务器的平均负载
感觉到系统压力较大时用可top或uptime查看下服务器的平均负载。uptime的另一个用法是查看你的Linux服务器已经稳定运行多少天没有重启了,我这边的机器最高记录是360多天。

七、查看系统整体性能情况
如果感觉系统比较繁忙,可以用vmstat查看系统整体性能情况。vmstat不仅仅适应于linux系统,它一样适用于FreeBSD等unix系统。
vmstat 1 2
如果 r经常大于 4 ,且id经常少于40,表示cpu的负荷很重。
如果pi,po 长期不等于0,表示内存不足。
如果disk 经常不等于0, 且在 b中的队列 大于3, 表示 io性能不好。
编辑推荐:Linux系统监控工具之vmstat详解

八、查看系统已载入的相关模块
Linux操作系统的核心具有模块化的特性,应此在编译核心时,务须把全部的功能都放入核心。你可以将这些功能编译成一个个单独的模块,待需要时再分别载入。比如说在安装LVS+Keepalived,下列用法被经常用到:
#检查内核模块,看一下ip_vs是否被加载 lsmod |grep ip_vsip_vs 77313 0
如果要查看当前系统的已加载模块,直接lsmod。

九、Linux下查找PCI设置
有时需要在Linux下查找PCI设置,可用lspci命令,它可以列出机器中的PCI 设备,比如声卡、显卡、Modem、网卡等,主板集成设备也能列出来。lspci 读取的是hwdata 数据库。有的小伙可能和我一样,最关心的还是网卡型号:
[root@mail ~]# lspci | grep Ethernet
03:00.0 Ethernet controller: Broadcom Corporation NetXtreme II BCM5708 Gigabit Ethernet (rev 12)
07:00.0 Ethernet controller: Broadcom Corporation NetXtreme II BCM5708 Gigabit Ethernet (rev 12)

推荐阅读:七大实用命令行工具 玩转Linux网络配置。至于网络流量的监控,建议用centos自带的工具iptraf,其用法可参考这篇文章

掌握上面这九条,你对你的Linux服务器的硬件信息基本就可以随时掌控了。

freebsd 查看带宽占用情况,CPU,硬盘IO 虚拟内存等命令

systat 能实时查看各种信息
systat -pigs 默认值CPU
systat -iostat 硬盘IO
systat -swap 交换分区
systat -mbufs 网络缓冲区
systat -vmstat 虚拟内存
systat -netstat 网络
systat -icmp ICMP协议
systat -ip IP协议
systat -tcp TCP协议
systat -ifstat 网卡


显示PCI总线设备信息
pciconf -lv
显示内核加载的模块
kldstat -v
显示指定模块
kldstat -m ipfilter
即插即用设备
pnpinfo

显示设备占用的IRQ和内存地址
devinfo -u
cpu
sysctl -a|grep cpu
sysctl  -a|grep sched 查看使用的调度器,我编译的是ULE


虚拟内存
vmstat
硬盘
gstat
systat -iostat
iostat
网卡
ifconfig
systat -ifstat
网络
netstat
sockstat
tcpdump
trafshow
systat -mbufs
systat -icmp
systat -ip
systat -tcp
只是看流量的话,用systat  -netstat

freebsd 路由问题

使用virtualbox安装的freebsd配置的nginx+php-fpm+mysql安装的wordpress无法使用no-ip的动态域名访问, 可是同样配置的arch上的wordpress却可以从外网无障碍访问?


使用路由的端口映射,把外网的80端口转给内网的虚拟机上,就是使用的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


仔细研究了研究,2机的不同点只有ip,freebsd的ip为192.168.1.110,arch的ip为192.168.111

然后就想到是不是路由设置的问题?

2台guest机为了和主机通信,都是使用的2个网卡,一个使用的NAT自动获取地址;1个使用的bridged 桥接网络来实现和 host机的链接.

使用netstat -s 来察看

发现freebsd的设定为192.168.1.110的2号网卡em0没有设置网关....难道就是这个问题?

最后,每个路由的不同属性可以在 Flags 列中看到。下边是个关于这些标志和它们的含义的一个简表:
U Up: 路由处于活动状态。
H Host: 路由目标是单个主机。
G Gateway: 所有发到目的地的网络传到这一远程系统上, 并由它决定最后发到哪里。
S Static: 这个路由是手工配置的,不是由系统自动生成的。
C Clone: 生成一个新的路由, 通过这个路由我们可以连接上这些机子。 这种类型的路由通常用于本地网络。
W WasCloned: 指明一个路由——它是基于本地区域网络 (克隆) 路由自动配置的。
L Link: 路由涉及到了以太网硬件。

通过修改/etc/rc.conf 文件,给em0网卡添加路由

在/etc/rc.conf中,添加
defaultrouter="192.168.1.1"

然后重启网络服务
# /etc/rc.d/netif restart
注意: 如果在 /etc/rc.conf 中配置了默认网关, 还需要运行下面的命令:
# /etc/rc.d/routing restart


然后,使用noip注册的域名来访问,OK啦!


参考  :  设置网卡
             网关和路由

用pkg_cutleaves来管理软件包

作者:于江生(北京大学计算机系)
声明:允许未经作者的同意进行非商业目的的转载,但必须保持原文的完整性。

FreeBSD对包的管理极为严格,
# make deinstall clean
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一个软件包卸载干净。如果由于某些特殊原因系统不能干净地删除某个目录,它会明白地提示用户哪个目录或哪个文件未清除,待用户进一步查明。与GNU/Linux相比,FreeBSD对port tree的维护和管理要更学院派一些。我喜欢用
# make install clean
来编译源码安装,有时也随意地pkg_add。按照运行依存(run dependency),工具软件之间的关系复杂,呈现网状结构,动一处则牵动甚多。FreeBSD下安装软件简单至极,系统能自动按照依存关系递归地安 装所需要的ports。卸载软件也不难,但如果用户有“洁癖”,不想多保留任何“无用的东西”,则就需要pkg_cutleaves来帮忙管理这些软件包 了。
内容摘要

问题的由来

我们在使用FreeBSD的时候,经常安装软件包。在安装的过程中,有一些build时依存的包会先被安装,而往往它 们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例如在安装xvidcap时先安装gawk,安装后也不卸载gawk。如果我们不需要gawk,就不得已在安装成功xvidcap后 把gawk手动卸载。
问题是,包之间的复杂的依存关系让我们手动卸载时经常出错。这时,我们需要工具来梳理已经安装的软件包之间的关系,按照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整理出一 个有向非循环图(DAG),我们不妨称之为依存图,以此约束我们每一次的卸载都是从叶子结点开始。幸运的是,我们有pkg_cutleaves这样好用的 管理工具,可以帮助我们递归地卸载某些我们不需要的叶子结点。下面给出一个简短的介绍,假设命令都是root下达的。

显示所有叶子结点信息

首先,我们通过
# pkg_cutleaves -lc > ~/installed
来生成所有的叶子结点,大致样子如下:
ImageMagick-6.4.3.6 - Image processing tools
R-2.7.1 - A language for statistical computing and graphics
WordNet-3.0 - Dictionaries and thesauri with devel. libraries (C, TCL) and browsers
ardour-2.4.1 - Ardour - a 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
auctex-emacs22-11.85 - Integrated environment for writing LaTeX using GNU Emacs
bibtool-2.48_1 - Command line manipulation of BibTeX files

卸载我们不需要的叶子结点

我们通过
# pkg_cutleaves -lxg
来生成一个文件:/usr/local/etc/pkg_leaves.exclude,这个文件记录了所有叶子结点的文件名,不包含版本信息。我们可以 编辑修改这个文件,去掉我们不需要的叶子结点。接着,我们可以放心地清除我们不需要的build依存包,一个简单的命令就搞定:
# pkg_cutleaves -Rxg
系统会交互地询问我们是否删除某某某,保证文件/usr/local/etc/pkg_leaves.exclude所记录的就是软件依存图的所有叶子结点。概括而言,pkg_cutleaves清除软件包安装过程中产生的冗余的包,为我们的系统瘦身。

Sunday, November 6, 2011

FNMP freebsd8.2 安装配置 nginx+mysql 51+php-fpm 53

FNMP (Fcgi, Nginx, Mysql and Php)

freebsd8.2 下ports 安装配置 nginx+mysql+php-fpm

 因为php需要mysql支持,所以,我一般按照mysql+php+nginx的步奏来安装.

1 安装 mysql 5.1版本 
(mysql55版本老编译不过去,还是采用稳妥的51来安装)

cd /usr/ports/databases/mysql51-server
make WITH_CHARSET=utf8 WITH_XCHARSET=all WITH_COLLATION=utf8_general_ci install clean


启动 
添加以下内容到/etc/rc.conf中

mysql_enable="YES"
 
配置

/usr/local/etc/rc.d/mysql-server start
给root帐号添加密码
mysqladmin -u root password 'MyPassword'

service mysql-server restart   *mysql重新启动
mysql -u root -p
 show variables like 'char%';    *设定编码察看
配置文件
挑选下面的配置拷贝到/etc目录
比如# cp /usr/local/share/mysql/my-medium.cnf /etc/my.cnf
 
/usr/local/share/mysql/my-huge.cnf
/usr/local/share/mysql/my-innodb-heavy-4g.cnf
/usr/local/share/mysql/my-large.cnf
/usr/local/share/mysql/my-medium.cnf
/usr/local/share/mysql/my-small.cnf

2 安装php53+php-fpm


安装 
 cd /usr/ports/lang/php5
 make install clean

 
 cd /usr/ports/lang/php5-extension
 make install clean

我这里主要选择了以下几个
[X] BCMATH bc style precision math functions
[X] BZ2 bzip2 library support
[X] CURL CURL support[X] FTP FTP support                          
[X] GD GD library support
[X] ICONV iconv support[X] MCRYPT Encryption support
[X] MHASH Crypto-hashing support
[X] MYSQL MySQL database support           *重要mysql支持
[X] MYSQLI MySQLi database support         *重要mysql支持
[X] OPENSSL OpenSSL support[X] PCRE Perl Compatible Regular Expression support
[X] XML XML support[X] XMLREADER XMLReader support
[X] XMLWRITER XMLWriter support
[X] ZLIB ZLIB support

配置
1 php
在freebsd默认安装的是没有配置文件的,需要你自己拷贝一个

cp /usr/local/etc/php.ini-production /usr/local/etc/php.ini

php.ini-development 开发测试版本  php.ini-production 生产适用版本


2  php_fpm
 配置文件 /usr/local/etc/php-fpm.conf

启动
在 /etc/rc.conf 中添加
php_fpm_enable="YES"
启动php-fpm
# /usr/local/etc/rc.d/php-fpm start


3 安装nginx


cd /usr/ports/www/nginx
make install clean

这里除了默认主要添加了ssl支持这个选项,其他就选择默认就可以了
[X] HTTP_SSL_MODULE Enable http_ssl module
[X] HTTP_STATUS_MODULE Enable http_stub_status module
[X] WWW Enable html sample files

编译完成后,启动 nginx
  1. # echo nginx_enable="YES" >> /etc/rc.conf
这里先不急着 start nginx,因为现在还没有对 PHP 的支持。
  1. # vi /usr/local/etc/nginx/nginx.conf
将如下段落前的 “#” 删除,并且将 html 更改为 /usr/local/www/nginx
location ~ \.php$ {
root /usr/local/www/nginx;
fastcgi_pass 127.0.0.1:9000;
fastcgi_index index.php;
fastcgi_param SCRIPT_FILENAME /scripts$fastcgi_script_name;
include fastcgi_params;
}
结束后,编辑 /usr/local/etc/nginx/fastcgi_params,加入
  1. fastcgi_param  SCRIPT_FILENAME    $document_root$fastcgi_script_name;
启动 nginx,看看是否已经对 PHP 了
  1. # /usr/local/etc/rc.d/nginx start
  2. # echo "" > /usr/local/www/nginx/info.php

vi /usr/local/www/nginx/info.php
在文件中输入以下内容
phpinfo();
?>

访问 http://yourdomain/info.php,看到 phpinfo 的页面则证明无误。


参考  : Nginx + PHP-FPM + MySQL On FreeBSD 8.2
           nginx + PHP-FPM + MySQL + eAccelerator FreeBSD 8.0 安装笔记
            FreeBSD上搭建nginx 0.8.x + PHP 5.3.x(FastCGI) + MySQL 5.1.x

Saturday, November 5, 2011

freebsd8.2 安装mysql55后修改默认编码utf8

根据160630的patch状态回帖.可以编辑my.conf来更改默认的新建数据库编码

State Changed
From-To: open->closed
By: ale
When: Tue Sep 13 14:56:05 UTC 2011
Why: You should use my.cnf for this config params.

具体参考 : freebsd mysql5.1 与mysql5.5的参数变更

使用如下patch给/usr/ports/datebase/mysql55-server/Makeconfig就可以了


diff -urN mysql55-server-old/Makefile mysql55-server/Makefile
--- mysql55-server-old/Makefile    2011-09-10 14:38:44.000000000 +0000
+++ mysql55-server/Makefile 2011-09-10 15:16:00.000000000 +0000
@@ -53,6 +53,12 @@
 .if defined(WITH_FASTMTX)
 CMAKE_ARGS+= -DWITH_FAST_MUTEXES=1
 .endif
+.if defined(WITH_CHARSET) && ${WITH_CHARSET} != ""
+CMAKE_ARGS+=       -DDEFAULT_CHARSET=${WITH_CHARSET}
+.endif
+.if defined(WITH_COLLATION) && ${WITH_COLLATION} != ""
+CMAKE_ARGS+=       -DDEFAULT_COLLATION=${WITH_COLLATION}
+.endif
 
 # MySQL-Server part
 .if !defined(CLIENT_ONLY)

然后编译的时候,使用
make WITH_CHARSET="utf8" WITH_COLLATION="utf8_unicode_ci" install clean

参考 :  ports/160630: [PATCH] databases/mysql55-server Add WITH_COLLATION and WITH_CHARSET

以往在freebsd中安装databases/mysql55-{server,client}时,需要如下的参数 :


make WITH_CHARSET=utf8 WITH_COLLATION=utf8_general_ci WITH_XCHARSET=complex install


不过因为在 MySQL 5.5.8 以后的 build system 改成了 CMake,导致 ports maintainer 必须重新设计 Makefile。
而目前的 Makefile 尚未设计完善,所以想把这些 options 传递給 CMake 的话,只能直接改 Makefile 解決:


--- mysql55-server/Makefile.orig       2011-03-19 21:13:47.000000000 +0800
+++ mysql55-server/Makefile    2011-04-08 14:31:05.815962791 +0800
@@ -39,7 +39,10 @@
                -DINSTALL_SQLBENCHDIR="share/mysql" \
                -DINSTALL_SUPPORTFILESDIR="share/mysql" \
                -DWITH_LIBEDIT=0 \
-               -DWITH_LIBWRAP=1
+               -DWITH_LIBWRAP=1 \
+               -DDEFAULT_CHARSET="utf8" \
+               -DDEFAULT_COLLATION="utf8_general_ci" \
+               -DWITH_EXTRA_CHARSETS="complex"
 
 .ifdef USE_MYSQL
 .error You have `USE_MYSQL' variable defined either in environment or in make(1) arguments. Please undefine and try again.

如果在做这修改前不小心把沒设好的 MySQL 整套装起來的话,请记得把 mysql55-client 也砍掉一起重裝。
特別是对那些真正需要用到 WITH_EXTRA_CHARSET="complex" 的人,有一边沒弄好的話,网页上就准备出现一大堆「???????」了。
至於是否能像以前那样直接用 make 送參數,就只能慢慢等 maintainer,看他何時會重新把所有 options 對應上去了。


通过使用port来安装
1.该ports 做得不是太好,不支持 make config 修改选项,只能在命令行用
make WITH_CHARSET=gbk WITH_XCHARSET=all 追加参数,或者直接修改 Makefile文件。

2.WITH_CHARSET=gbk 是将mysql的服务及数据库的默认字符集由latin1改为gbk;WITH_XCHARSET=all 是将mysql软件包所带的字符集(包括gbk 和 gb2132)都释放出来。
mysql 不是真的不支持中文,只是采用了utf8字符集而已。 所以不建议你改变默认字符集,应由程序(如PHP)在连接数据库时选定合适的字符集。如,在config.inc.php之类连接参数文件中设定 mysql_query("set names gbk");改变默认字符集可能导致有些外国编的软件如VBulletin3.60运行错误。建议你在mysql5编译时只增加 WITH_XCHARSET=all 即可。

3.应用 make clean 清除配置(假设你以前编译过)
然后 make WITH_XCHARSET=all
最后 make install 安装编译好的软件包(如你以前以前安装过,最好用make reinstall)

4.如你用phpmyadmin导入以前的数据(gb2132 或gbk格式),在创建数据库时务必将默认参数“整理”改为gbk_chinese_ci
5.可以尝试修改my.cnf文件来改变服务器以及客服端的字符编码
[client]
...
character-set-server=utf8

collation-server=utf8_general_ci

default-character-set=utf8
[mysqld]
...
character-set-server=utf8

collation-server=utf8_general_ci

default-character-set=utf8
[mysql]
.......
default-character-set=utf8

freebsd mysql5.1 与mysql5.5的参数变更

MySQL 5.1

[mysql]
default-character-set=utf8
[mysqld]
default-character-set=utf8

MySQL 5.5

[mysql]
default-character-set=utf8
[mysqld]
character-set-server=utf8

察看支持的编码 使用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char%';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character_set_client     | utf8                             |
| character_set_connection | utf8                             |
| character_set_database   | latin1                           |
| character_set_filesystem | binary                           |
| character_set_results    | utf8                             |
| character_set_server     | latin1                           |
| character_set_system     | utf8                             |
| character_sets_dir       | /usr/local/share/mysql/charsets/ |
+--------------------------+----------------------------------+
8 rows in set (0.00 sec)


参考 mysql5.1与mysql5.5的参数变更

Wednesday, November 2, 2011

firefox的dns缓存功能

本地使用virtualbox安装了一个arch server假设了一个wordpress博客,发现当ip换掉以后,ff老无法更新新ip,原来firefox有dns缓存功能.

可以手动修改同时按下Ctrl + Shift + Delete,点details,只选中cache,然后点clear,删了。

about:config

network.dnsCacheExpiration  把原来的60改成 10000(表示缓存10000秒)
network.dnsCacheEntries  把默认的20改成1000(表示缓存1000条).如果没 有上面两个项目,新建即可。

但是dns缓存太久了也会出问题,比如有的网站ip换了,就无法访问了。针对这样的问题,可以安装一 个 firefox 插件来开启或者关闭dns cache功能,https://addons.mozilla.org/zh-CN/firefox /addon/5914

参考 : Simple Firefox DNS Hacks To Boost Performance

修改fstab让ntfs分区挂载文件读写权限,文件夹读写执行权限

一直使用的ntfs-3g来读写win下的分区,没有怎么注意权限的问题,可是看到挂载的分区文件都是可执行权限,对安全性以及读写都有问题,因为使用awesome所以一般很少开文件管理器,最多使用mc来批量复制拷贝文件,看到一片绿色可执行,头大.

察看fstab的参数原来可以制定挂载的时候,对文件以及文件夹采用不同的权限.

比如下面这段挂载的参数:

/dev/ /mnt/windows ntfs-3g gid=users,fmask=113,dmask=002 0 0 

以群组users,文件权限664,文件夹权限774来挂载.

fmask,dmask,以及umask的意思就是扣除相应的权限,777-$(*mask)= 来定义挂载的权限.

umask代表user的mask,fmask代表文件file的mask,当然dmask就代表文件夹的mask了.


一.022表示默认创建新文件权限为755 也就是 rxwr-xr-x(所有者全部权限,属组读写,其它人读写) 
二.027表示默认创建新文件权限为750 也就是rxwr-x---(所有者全部权限,属组读写,其它人无)

下表列出了一些umask值及它们所对应的目录和文件权限
常用的umask值及对应的文件和目录权限
umask值        目录         文件
022               755          644
027               750          640
002               775          664
006               771          660
007               770          660
我现在的fstab配置文件如下
/etc/fstab.html
# 
# /etc/fstab: static file system information
#
# <file system> <dir>   <type>  <options>   <dump>  <pass>
tmpfs       /tmp    tmpfs   nodev,nosuid    0   0
UUID=b2b3abc1-d666-4948-9c17-a5e12c637d63 /boot reiserfs defaults 0 1
UUID=afd39ba2-f3f3-4bac-bbc8-dc5307ba4e89 / ext4 defaults 0 1
UUID=26f23578-3dc8-4394-bcba-7320a4aaff7d swap swap defaults 0 0
UUID=90ab4280-c642-47c0-91e4-d3be7d254d1a /home ext4 defaults,user_xattr 0 1
UUID="4D9E019F07B2E598"  /media/wine ntfs-3g gid=users,fmask=113,dmask=002,nls=utf8 0 2

Tuesday, November 1, 2011

mpd 启动错误 Address family not supported by protocol

这2天arch启动的时候tty1老提示 Error : Socked :  Address family not supported by protocol


放google搜索,找到Address family not supported by protocol - IPv6 issue on machines with disabled v6

This happens on a machine that has socket.has_ipv6 set to true as the linux system supports IPv6, but jason has disabled IPv6 by following https://wiki.archlinux.org/index.php/IPv6_-_Disabling_the_Module

手动启动的时候提示如下错误:

listen: bind to '[::1]:6600' failed: Failed to create socket: Address family not supported by protocol (continuing anyway, because binding to '127.0.0.1:6600' succeeded)
playlist directory is not a directory: "/home/jarodlau/.mpd/playlists"

原来是禁用ipv6的结果,另外我没有把播放列表的目录拼写正确,少了个s,应该是playlists,我的写成了playlist

解决办法很简单 :

编辑 /etc/hosts文件 ,把一些ipv6的地址注释掉就ok了,如下

/etc/hosts.html
#
# /etc/hosts: static lookup table for host names
#

#<ip-address>   <hostname.domain.org>   <hostname>
127.0.0.1   localhost.localdomain   localhost arch-laptop
#::1        localhost.localdomain   localhost

# End of file